2025 上半年,中國車市在價格戰(zhàn)與技術戰(zhàn)中加速洗牌:
小米 SU7 Ultra 用 " 五折豪車 " 炸場,零跑 B10 憑 "10 萬真續(xù)航 " 悶聲發(fā)財;
問界 M8 搶走 BBA 用戶,鉑智 3X 打破合資電車魔咒;
但仰望 U7、尊界 S800 的百萬豪車夢,卻在技術光環(huán)下慘遭冷遇。
這場生死局里,有人靠 " 精準卡位 " 封神,有人因 " 錯配需求 " 翻車——看懂這 10 款車,就看懂了汽車淘汰賽的生存法則。
小米 SU7 Ultra
SU7 Ultra 的性能確實能打:2.1 秒破百、三電機 1548 馬力。這波 " 性能 + 價格 " 的雙重暴擊,讓消費者徹底坐不住了——上市 2 小時大定 6900 臺,兩天訂單超 1.5 萬臺,提前完成全年目標。
但小米的激進也栽了跟頭。用戶花 4.2 萬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,被實測發(fā)現(xiàn)根本沒法導流:既不能散熱,也沒產(chǎn)生下壓力,純純是個 " 樣子貨 "。目前已有數(shù)百人集體起訴,部分案件已立案。
SU7 Ultra 的事,暴露了跨界造車企業(yè)經(jīng)驗上的不足:產(chǎn)品定義靠 " 堆參數(shù) ",品控管理跟不上。
問界 M8
這些 "9 系 " 車都盯著問界 M9 打,但問界沒選擇讓 M9 降價迎戰(zhàn)(畢竟降價既傷老用戶感情,又顯得掉價),而是直接推了款新車型——問界 M8。結(jié)果這車一上市就炸了:4 月開始交車到現(xiàn)在,累計銷量超 4 萬輛,在 40 萬級 SUV 里賣得最好。
它能這么火,關鍵就倆字:懂人。問界 M8 主流客戶人群是 70 后,事實也證明這路子走對了。作為比較,價格更便宜,面對年輕家庭用戶的深藍 S09,6 月銷量是三千多臺;領克 900 是五千多臺;理想 L9 和騰勢 N9 則是四千多臺。
可以說,這場 "9 系之爭 ",問界 M8 才是真贏家。
零跑 B10
零跑今年上半年賣了超 22 萬輛車,同比暴漲 138%。更狠的是,從 4 月開始,零跑直接蟬聯(lián)新勢力銷量冠軍,6 月更是第三次坐上頭把交椅。這成績里,零跑 B10 絕對是 " 頭號功臣 " ——這車剛上市一個月,交付量就破了 1 萬輛,等于每天有 300 多戶人家開上了它。
零跑 B10 能火,核心就一個字:值。9.98 萬起的價格,直接把入門級電動車的 " 性價比天花板 " 捅破了。
零跑老板朱江明最近接受采訪時,直接甩出個 " 震撼彈 ":" 現(xiàn)在 100 寸電視才五六千,大一匹空調(diào) 1100 多,按這趨勢,未來中大型 SUV 賣 5、6 萬完全合理!" 這話聽著像 " 天方夜譚 ",但零跑確實在往這方向卷——靠的就是 " 量大管飽 ":續(xù)航夠、配置多,專攻家庭用戶 " 多多益善 " 的心理。
說白了,零跑 B10 的爆火,既是自身 " 精準卡位 " 的結(jié)果,也是行業(yè)大環(huán)境下的必然。當 " 卷 " 成為常態(tài),誰能把性價比做到極致,誰就能笑到最后。
仰望 U7
現(xiàn)在的車市,大部分新車都在 " 精裝修 " 上卷:更大的屏、更軟的皮、堆更多的配置。但仰望 U7 直接來了場 " 技術革命 ":云輦 -Z 懸架、易四方四電機、自研水平對置發(fā)動機,直接把比亞迪 20 年的黑科技全掏出來了。
可惜,技術?!儋u得好。仰望 U7 起售價 62.8 萬,沖百萬級市場,但上半年單月最高銷量只有 132 輛。
問題出在哪兒?
核心矛盾在于,技術領先不意味著消費者一定認可。豪華車賣的不只是技術,更是 " 文化認同 " 和 " 用戶心智 "。BBA 花了數(shù)十年讓消費者相信 " 開豪車 = 有面子 ",所以哪怕仰望 U7 的技術再牛,也需要時間讓市場接受 " 中國品牌能定義豪華 "。
尊界 S800
途靈龍行底盤能毫秒級響應,雪地爬坡不打滑,爆胎時也能穩(wěn)住車身。增程版續(xù)航 1200km,純電版快充 10 分鐘能跑 400km,解決了里程焦慮。
此外,四座行政布局,零重力座椅帶按摩、冷暖箱、星空頂,43 揚聲器音響和隱私玻璃營造出頂級靜謐空間。
但尊界 S800 面臨與仰望 U7 一樣的問題,就是買百萬級車的消費者,不光看配置,更看牌子—— BBA 靠幾十年攢下的 " 面子 ",尊界新品牌短時間趕不上。尊界現(xiàn)在缺的,就是這份 " 被認可的價值 "。
廣汽豐田鉑智 3X
它為啥能這么火?表面上看,有三個原因:首先,它是合資品牌里第一個用上行業(yè)頂尖智能駕駛方案的,光這點就足夠吸引眼球;其次,價格實在,性價比高;再加上它特別適合家用,空間、配置都挺貼心。就算和同價位的新勢力車型比,競爭力也不弱。
不過,鉑智 3X 成功的背后還有更深層的原因。
這款車是廣汽豐田 " 進取 " 的代表作——它是由合資公司的中方團隊主導開發(fā)的,核心技術用了很多中方的支持,供應鏈也整合了大量國內(nèi)本土供應商。正因為中方掌握了技術主導權(quán),能充分利用國內(nèi)新能源產(chǎn)業(yè)鏈的成本優(yōu)勢,才讓鉑智 3X 用更低的成本裝上了更先進的智能配置,產(chǎn)品力直接大幅提升。
另外,鉑智 3X 骨子里還是一臺 " 豐田車 ":掛著豐田的 logo,在廣汽豐田的工廠生產(chǎn),完全按照豐田的制造標準來,品質(zhì)和可靠性還是豐田一貫的高水準。
所以鉑智 3X 真正的核心競爭力,是既有了國內(nèi)技術的先進性,又保留了豐田的可靠品質(zhì)。
鉑智 3X 賣得好,恰恰說明消費者更成熟了——既想要智能新體驗,又看重大品牌的品質(zhì)保障,而鉑智 3X 正好把這兩點都滿足了。
方程豹鈦 3
方程豹之前的定位是 " 越野新能源 ",旗下的豹 5 銷量雖不算差,卻總被人說 " 不夠硬派 " ——真想去沙漠越野的人看不上,想靠它裝范兒的人也未必買賬,定位一直有點模糊。
直到鈦 3 出來,方程豹才算徹底轉(zhuǎn)了方向:不再盯著 " 新能源越野 " 跟坦克較勁,而是改成做 " 純電設計潮品 ",專門吸引年輕人。
鈦 3 不算貴,13.38 萬起,但定位特別清楚:潮流、個性、純電、智能。它不跟傳統(tǒng)車型硬碰硬,而是靠獨特設計重新抓住了用戶的注意力。
就拿 6 月銷量來說,鈦 3 賣了 1.2 萬多輛,不僅超過了方程豹自家的豹 5 和豹 8,甚至比長城所有坦克車型的總和還多。
阿維塔 06
但兩家的 " 打法 " 完全不同:小米 SU7 走 " 參數(shù)狂魔 " 路線,單電機版 220kW 功率、零百加速 5.28 秒,雙電機版更是飆到 495kW 功率、2.78 秒破百,風阻系數(shù) 0.195Cd 甚至比 Model3 還低。這些數(shù)據(jù)成了小米 SU7 的 " 顯眼標簽 "。
阿維塔 06 則靠「設計 + 智能 + 豪華」打出差異化:
未來美學設計上,寬高比 1.36 的設計營造出低趴姿態(tài),再加上無后舷窗的掀背造型、懸浮車頂、丹紅、煙紫等專屬車色,徹底跳出了新能源車的同質(zhì)化陷阱。
智能方面有華為全棧加持:搭載乾崑 ADS3.0 智駕系統(tǒng)(第三季度將升級至 ADS4),配備 192 線激光雷達,能實現(xiàn) " 車位到車位 " 的全場景智駕;鴻蒙座艙則支持多設備無縫流轉(zhuǎn),交互體驗更順滑。
豪華配置更是拉滿:同級獨有的智能電動門、前排雙零重力座椅、英國之寶 25 揚聲器音響,再加上 800V 高壓平臺和神行超充電池,充電時間一杯咖啡就能搞定,續(xù)航也跟著大提升。
阿維塔 06 上市后,4 月銷量 4965 輛,5 月 6368 輛,直接帶阿維塔沖過了月銷萬輛的坎兒。其實,阿維塔 06 的銷量上漲,正反映出消費者對 " 實用豪華 " 的認可(比如增程版解決續(xù)航焦慮、智駕降低操作門檻),和小米 SU7 瞄準的 " 性能發(fā)燒友 " 群體形成了差異化分流。
長安啟源 Q07
為啥這么設計?因為長安啟源看準了市場——目標用戶是想消費升級的人,他們更在意舒服和品質(zhì),不在乎座位多。大五座讓后排空間特別大,坐起來像頭等艙一樣舒展,就像選酒店,追求品質(zhì)的人肯定選寬敞的豪華大床房,而不是能塞更多人的標間,Q07 就像這豪華大床房。
Q07 不僅空間大,配置上也是實在,主副駕座椅能加熱、通風、按摩,還有記憶功能;副駕有零重力座椅,躺著特放松;后排也能加熱通風,誰都照顧到。1.2 米大天窗帶電動遮陽簾,方向盤能加熱,256 色氛圍燈。智能方面也不錯,L2+ 級自動駕駛輔助,跑長途有自適應巡航、車道保持,停車有自動泊車。
動力是插電混動(P1P3 模式),有 1.5L 和 1.5T 兩種發(fā)動機,電機功率 165kW 挺有勁。電池有 21.5kWh 和 31.73kWh 兩種,純電續(xù)航能到 111km、163km 或 166km,沒電了油耗也才 4.95L/100km。
這車瞄準的是中大型混動 SUV 市場,對手有理想 L7、問界 M7、比亞迪唐。但它享受補貼后的價格只要 12 萬多,這么有競爭力的價格,難怪 6 月銷量破 9500 臺。
上汽大眾途昂 PRO
途昂對上汽大眾的意義,類似 " 定海神針 "。途昂常年月銷 3000-5000 臺,穩(wěn)居合資燃油中大型 SUV 前三,是大眾在該領域的 " 獨苗 "。
但中大型 SUV 市場的主力需求正從燃油車向新能源車轉(zhuǎn)移。理想 L8(增程式)、問界 M7(增程 / 純電)等車型憑借 " 可油可電 " 的低使用成本、綠牌政策(部分城市免限行 / 免搖號),以及更貼近家庭用戶的智能化配置,直接搶走了原本考慮途昂 PRO 的 " 家庭用戶 "。途昂 PRO 作為純?nèi)加蛙?,若無法通過維持 "25 萬級大 7 座 " 的優(yōu)勢,可能被新能源車型 " 降維打擊 "。
說白了,途昂 PRO 面臨的問題本質(zhì)是 " 燃油車底子 " 與 " 新能源時代需求 " 的錯位——動力升級雖好,但智能化、政策優(yōu)勢、使用成本等關鍵維度被新能源車型壓制,傳統(tǒng)優(yōu)勢(空間、品牌)又難以完全抵消這些短板,導致其面臨 " 改款難破局 " 的尷尬。
編者按:
上半年的車市案例,說到底是一場 " 用戶需求重構(gòu) " 與 " 車企應答能力 " 的較量。
成功的共性很清晰:要么像問界 M8、阿維塔 06 那樣 " 精準踩中用戶痛點 " ——家庭用戶要豪華 + 智能;要么像零跑 B10、鉑智 3X 那樣 " 把優(yōu)勢做透 " ——性價比做到極致,或用 " 中國技術 + 外資品控 " 打破偏見。
而遇冷或爭議的案例,則暴露了核心短板:小米 SU7 Ultra 證明," 價格激進 " 能吸睛,但 " 信任崩塌 " 會致命;仰望 U7、尊界 S800 說明,技術再牛,若沒敲開用戶對 " 中國豪華 " 的心智認同,難敵 BBA 的 " 文化積淀 ";途昂 PRO 則折射出傳統(tǒng)燃油車的困境——空間、動力優(yōu)勢,在新能源的 " 智能 + 低成本 " 面前越來越乏力。
對行業(yè)來說,下半年的關鍵詞早已不是 " 誰更能卷 ",而是 " 誰更能穩(wěn) ":穩(wěn)在對用戶需求的敬畏(別為參數(shù)忽略體驗),穩(wěn)在技術與市場的平衡(別讓創(chuàng)新脫離用戶認知),穩(wěn)在品牌信任的積累(別讓營銷透支口碑)。畢竟,車市的競爭終會從 " 百米沖刺 " 變成 " 馬拉松 ",能跑到最后的,一定是那些既懂創(chuàng)新,更懂用戶的玩家。
(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 DearAuto 立場。 )
———— END ————
法
律
顧
問
廣東格林律師事務所李國勇律師